九寨沟藏式建筑
民宅建筑
民宅建筑为土木结构相结合,以木结构为主,依山坡而建,墙基础用块石砌成,墙体用土垒成。房子的大小由柱头的多少来决定,最小的是9柱,多的有40多柱。房顶一般人叫“榻板”或“榻子”,长1.3米左右。榻板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均匀型,厚薄相等,称为汉式榻;另一种是刀片形,一边厚一边薄,称为藏式榻。
在建筑施工时前一种较容易铺盖,两片榻之间的缝隙上面盖一片,后一种单层压边,难度大,铺盖时技术要求高。用榻刀劈出来的榻板,在板面上有一条条由年轮形成的纹沟,下雨时,雨水随纹沟流出,流线形的房顶很容易排出雨水;太阳一出来,潮湿的榻板很快又会被晒干。
用榻板盖的房顶,面上风吹雨打日晒,木质逐渐变质,而朝下的榻面经过炊烟的长期熏烤逐渐变厚变硬,两年左右,把整个榻板翻过来铺盖,这样反复一直到不能用了才换新榻片。流线型的榻板房顶,排水性能强,随房檐淌下来的雨水,天长日久,容易冲刷土墙基。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藏族住宅的房檐两边都安装了上长长的木水槽,用来排水。这种水槽每户都备有几根,随时调换房檐上的水槽或作为其他应急用。在水槽口下备有数个大大桶,高1.3米左右,直径约1米左右,用来储蓄房顶淌下来的水。为了防止大水槽和木桶腐朽,选择用材时,主要用松科植物红松。这种用榻板铺盖的流线形房顶,适合九寨沟多雨雪的天气。
寺庙建筑
土木石结构相结合,以木结构为主。大经堂为三层建筑,墙体用块石砌成,厚而窗子小,给人非常浑厚稳定的感觉。由于寺院一般都依傍坡台而建,所以建筑物显得很高大。
底层用朱红色棱柱,柱头部分雕刻立体图案,上面托着粗大替木。在墙体上方,多用棕红色的饰带,上面缀上鎏金淤铜镜等装饰物。
佛塔建筑
藏传佛教的塔分为灵塔和佛塔。灵塔供奉在寺院里,是活佛塔葬的一种形式,灵塔用金或铜铸成。
佛塔建在寺院和各村寨入口较低的地方。塔高由村寨和建塔位置的高低来决定,塔基和中间的台阶式造型,必须是5层,塔顶下凸凹一段,凸出部分必须是13层,塔的原色必须是白色。塔的命名,在塔的高度和三个不变原则下,由塔内的经文和法器类别、塔身造型、装饰特点来决定。
一般命名为:通卓塔、菩提塔、时轮塔、莲聚塔、吉祥门塔、大神专塔、神降塔、息诤塔、殊胜塔、涅槃塔、莲花合瓣塔等。如果是塔群,按主体佛法经文的内容名称合并命名,九寨沟树正村的“九宝莲花菩提塔”就是合并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