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四川旅游 >> 成都周边 >> 成都周边旅游景点 >> 正文   酒店预定热线:028-85557540 85511313 68680707

商旅租车

车型:瑞风柴油国际版

座次:9座

参考价格:800元/天

车型:三菱风行

座次:9座

参考价格:700元/天

车型:丰田4500

座次:5+2座

参考价格:1400元/天

车型:小金龙

座次:22座

参考价格:600元/天

车型:金龙满天星

座次:30座

参考价格:900元/天

洛带:西部客家第一镇
   洛带镇位于成都市东郊,龙泉驿区北部。西距成都市区18公里,南距龙泉城区和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11公里,距离成渝高速阳光城入口4.3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43公里,北距洪安火车站8公里。已开通的219路市区大公交车将洛带与成都市连成一体,30分钟就可到达市中心。全镇辖8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幅员面积43平方公里,人口30479人其中非农业人5249人。 
 
    洛带古镇历史悠久,相传汉代即成街,名“万景街”。全镇85%以上都是客家移民的后裔,主要来自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等省的客家聚居地。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留下众多民间传说、历史遗留、古老建筑、客家会馆。保存完好的有千年老街、明清民居、客家会馆建筑群和金龙寺等众多历史古迹,一年一度的“水龙节”、“火龙节”更是几百年来客家人传承下来的特色民俗活动。洛带镇是全国首批重点小城镇、省级著名历史文化名镇,是中国西部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客家古镇,因此又被世人称之为“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2005年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在洛带的成功举行,进一步确定了洛带在世界客家文化中的地位。

    洛带镇资源丰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古镇客家文化旅游区和金龙湖旅游区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呈现出“走进历史—回归自然—体验山水”的文化生态旅游格局;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可开发成都市区近郊大型天然温泉;有丰富的页岩矿产资源,可发展新型建材业;天然气储藏量大,可提供丰富能源;湖泊、河流等水系完整,生态保持完好,绿化率高,是国家绿化之乡。水、电、气、路、通讯、教育、医院、邮政等基础和市政设施配套。
 
    产业发展方向:实施“文化兴镇、产业强镇”战略,打响“西部客家第一镇”品牌,建设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古镇。发展多元化产业,将古镇修复保护与开发并举,发展旅游业;开发以旅游产品制作、加工、展览为一体,建成成都唯一的文化产业园区;培育以生产、加工、储藏、销售优质水果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现代物流业。形成以“客家文化”和“花果生态”两大亮点为主,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撑,以加强古镇保护为重点的文化兴镇、产业强镇的产业格局。

    川北会馆

    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同治年间,原位于成都市卧龙桥街,2000年5月,由人民日报社出资180万,迁建至龙泉驿区洛带镇,工程占地5亩。作为洛带“四大会馆”之一的川北会馆,着重反映了川北移民在成都遗留的历史文化,其建筑风格独特精巧,丰富了洛带的会馆文化。在其中举办的川戏表演、客家姓氏展览等吸引了来自海内外嘉宾。 现该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会馆

    清乾隆11年(1746年)由广东籍客家人捐资兴建,供奉佛教禅宗的创始者六祖慧能(被誉为“南华道人”),名曰“南华宫”。会馆座北向南,主体建筑由戏台、乐楼、耳楼及前中后殿组成,呈中轴线对称排列,复四合院结构,总建筑面积3310平方米。广东会馆大殿石柱上有楹联多副,其中“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最能反映出客家移民拓荒异乡、艰苦创业和思念故土之情。而现代客家画家(龙泉西河镇人,国家一级画师)邱笑秋为广东会馆创作并悬挂于中堂的一副对联“叭叶子烟品西蜀土味,摆客家话温中原古音”,更是以一个细节,传神地刻画出了客家人扎根四川后既溶于巴蜀文化,又以“宁卖祖宗田,不丢客家言”的祖训顽强传承自身国文化的精神特质。广东会馆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会馆之一,其风火墙建筑风格在四川绝无仅有。由于其气势巍峨,已成为洛带古镇的标志性建筑。现该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西会馆 
 
    位于洛带镇老街中街,座北向南,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由江西籍客家人于清乾隆18年(1753年)捐资兴建,供奉赣南乡贤神祗“许真君",又名“万寿宫”。主体建筑由大戏台、民居府、牌坊、前中后三殿及一个小戏台构成,复四合院式。江西会馆在整体布局和建筑美学方面都颇有价值,特别是它在中后殿之间的天井里还伸出一个小戏台,构思独特,环境空间布局十分完美,为四川客家会馆中所未曾见。现该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四川客家海外联谊会、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在洛带的基地就挂牌于该馆内。
 
    湖广会馆
    为湖广籍移民于清乾隆8年(1743年)捐资修建,因供奉大禹,又称“禹王宫”。会馆座北朝南,依中轴线对称布局,由牌坊、戏台、耳楼、中后殿和左右厢房构成,全贴金装饰,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现该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湖广会馆较完整地反映了湖广移民的艰苦创业和社会生活,为成都市旅游区内保存完好的湖广移民会馆的典型建筑。馆内天井虽无下水道,但无论下多大雨,即使街上已洪水漫涨,该处的水都不会淌水漫延,为该馆的一大奇迹,传为大禹保佑之故。现该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川客家博物馆

    四川客家博物馆成立于2003年3月,是为全国唯一综合性客家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四川客家人入川、安居、创业的历程及成就,反映出客家人坚韧、勤奋的精神。馆内陈列的文物多为龙泉驿区出土历代铜器、陶器、铁器、石刻、陶俑、铁币及燃灯寺部份文物。

    客家公园

    位于凤仪巷北,占地10亩,为民国l7年(1928)时洛带团总、袍哥舵把子刘惠安倡导地方群众和码头袍哥集资修建,是四川省最早的公署之一。公园主要建筑为四馆、三亭、一祠。最具特色和价值的是园内的“女茶社",是过去客家妇女集中休闲品敬聊天的地方,不纳男宾。一副“尘世嚣嚣到厌烦时来暂歇,茶烟细细得清闲处且偷安"的对联,恰如其分地刻画出客家妇女与男人同等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是客家妇女生活的缩影。公园东郊的凝翠楼为小青瓦四合院,楼上曾是龙泉驿区第一座图书馆,曾藏有《万有文库》等书籍,峨山京剧社旧址也在该处。

    巫氏大夫第

    洛带客家民居分为祖屋和普通民居两大类,巫氏天大夫第是巫氏家族的祖屋,是洛带镇建筑最早而又保存最完好的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大夫第始建者为巫氏入川后第二代传人巫作江,建筑年代大至在乾隆末至嘉庆初,因巫作江曾被清廷诰赠为“奉直大夫”,故名“大夫第”。平面布局为复四合院式,以大门为中轴线对称排列,譬鳞山式顶,木结构穿尊房,上盖小青瓦,主体建筑由大门、过厅、院坝、前中后三堂、东西花厅、厢房及通街厅道和一个附属小四合院组成。大门外为竹林区、树林和菜地。整个平面四横二纵,天井复天井,小天井连着大天井,大院落连着小院落,民居特色甚浓。在前堂后天井的东西花厅,为卷棚式建筑,花厅作南并向的庑廊形,做工考究的各式花格木窗雕琢的花鸟虫鱼形态逼真,是民居中的珍品。 大夫第是客家移民在四川生产、生活的一部活字典,在今天的成都地区已不多见。

    客家文化

       四川客家以广东嘉应五属的客家为最多,因此,洛带人又 称其所讲的客家方言为“土广东话”, 属北方语音体系,至今仍与中国客家方言标准音——广东梅县一致,如称穿衣为“着衫 ”,下雨为“落水”等。以洛带为中心的周边近十个乡镇居民皆说一口客家话,在说四川话的成都郊效形成一个奇特的“方言岛”。

但由于受巴蜀文化的包围,加之历代官府扬北抑客,致使四川客家话某些词汇的读音以及对事物的冠名同梅县话有所不同,显示其词汇的独特性。

      客家的称谓:一是渊源于东晋南北朝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这一观点由著名文学家罗香林教授在《客家源流考》中首先提出来,后邓迅之、雨青和陈运栋等学者作了 
 
      进一步的研究和阐述;二是相对于“主”(土著)而言的一种对称,客家的“客”系指外来人 之意。持这一观点的有我国的王力教授(见其所著《汉语音韵学》)和日本的小川琢治、美国的康斯坦保等学者;三是由“夏家”或“河洛”对音而来的一种称谓。持此观点的有陈美豪、陈修、陈百川等学者;四是历史上曾充当佣客的中原南迁人的称呼。这由学者刘佐泉在《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中提出。反正,“客家”原本是对附籍而居的外地侨民所使用的一个历史学或社会学名词,后来,才把它作为人类学或民系学概念,用来称呼具有共同语言(客家万言),认同赣、闽、粤区域文化(客家风俗)的特定人类群体。 
 
      客家的形成: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客家是客家先民经历数次由北而南的迁徙过程中在赣粤闽边区形成,但具体何时形成有多种看法:一是东晋说(吴炳奎);二是始于五代至宋初说(罗香林);三是成于五代而孕育东晋说(陈运栋); 四是南宋说(吴松弟);五是明清说(王东)。

      客家的发展:南宋末年,由于受到新一轮移民潮和自身人口发展的压力,赣南、闽西的居民开始向人口稀少的粤东地区发展。特别是由于元兵的入侵,又引起了我国南方地区的再一次大动乱,抗元失败后成千上万的将士有的便流入到闽西、粤东地区。自此时起,一直到元末明初,源源不断的赣南、闽西居民流向了粤东。明代中后期,粤东的居民有的返迁赣南、赣中甚至远迁浙江、湖南、四川、贵州等地,一部分则跨海越洋播迁到台湾、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

    客家餐饮
 
    客家菜多成系列,最著名为九斗碗、酿豆腐、盐局鸡等。现洛带供销 社饭店的烟熏鹅、新民饭店的野山菌全席、客家酒楼的水酥和面皮汤等特色菜,远近闻名。尤其是夏季,人工无法栽培的野山菌(当地人称“鸡腿菇”)出山之际,慕名前往的食客更是络绎不绝。

    客家龙舞

    洛带的客家龙舞以“刘家龙”最负盛名,其名得于参加舞龙的都是江西籍客家人刘氏族人。刘氏族人在洛带镇已经居住了14代300余年之久,刘家吉庆节日在古镇舞龙,也有300多年了。刘家龙舞直接从中国古代龙舞发展而来,历史悠久,家族内部传承,且一直没有中断,因此,保存了较多的中国古代舞龙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朴的仪式。刘家龙分为火龙和水龙。火龙七节,水龙九节。刘家龙也成为客家文化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项活动。

   客家火龙节

   洛带的客家火龙舞以"刘家龙"最负盛名,其名得于参加舞龙的都是江西籍客家人刘氏族人。刘氏族人在洛带镇已经居住了14代300余年之久,刘家吉庆节日在古镇舞龙,也有300多年了。 刘家龙舞直接从中国古代龙舞发展而来,历史悠久,家族内部传承,且一直没有中断,因此,保存了较多的中国古代舞龙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朴的仪式。

   在舞火龙前,“舞龙队”整装待发,焚香祷告;以鸡冠之血祭祀,全场肃穆敬爷;祭祀完毕,龙头率领,龙灯拜年,龙身腾舞,一招一式,格外引人;“舞龙”的高潮便是“烧火龙;一方是 赤裸上身,以桐油或清油擦抹胸背,腰下仅穿一条紧扎裤脚的短裤的舞龙者。另一方是预备了 大量焰火鞭炮,随时准备袭击舞龙人的街镇居民和游客。双方在龙舞与焰火中你来我往,你烧 我挡,攻防进退,煞是壮观。放火 的一方以烧的焰火越多,吉财越旺;舞龙的一方,袒胸露臂,为避寒冷,不惜飞快舞龙,希望讨来炮火指向自己。舞龙者倘被焰火、鞭炮烧起血泡、疤痕,不但是勇敢的印记,也预示着今年大吉大利。活动结束,还将进行烧龙仪式。

   客家水龙节

   客家人最早因战乱、天灾等原因从我国中原迁居沿海一带。沿海雨水充沛,物产富饶,客家人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传说因此客家人与东海龙王交往甚密。为感谢东海龙王适时下雨,客家人每年夏季皆以舞水龙庆祝丰年,相沿成习。后因四川连年战乱、饥荒、瘟疫,几乎成为无人之地,沿海客家人气较旺,被迫大批移填四川。而传说前期来洛带的客家移民备受干旱煎熬,他们在盼雨望水的苦熬中,历尽沧桑。后得知洛带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个传说:三国蜀太子刘阿斗游玩甑子场时,不慎将手中玉带滑落井中,阿斗急令太监淘井捞带,不料一淘井便风雨大作,一停止便风平浪静,再一淘又风雨大作,无法将玉带捞起,从此甑子场更名落带。又得知八角井为东海的海眼,其水甘甜,取之不尽。受此启发,客家人便自发地将老祖宗的舞水龙配合以淘井祈雨,既得雨水,龙王又不发怒,甚是灵验。之后即使不再天旱,每年端午节洛带客家人均以舞水龙感谢上苍风调雨顺,(无宵节则舞彩龙、火龙),并庆贺丰年。舞火龙和水龙遂成为洛带客家独特的文化习俗。

   洛带客家人最后一次舞水龙是1948年,当时的水龙是谷草扎成的九节草把龙,耍龙男子赤膊上阵,头戴柳条圈,众人用淘八角井之水泼洒水龙求雨,得以渡过当年的干旱。

   解放后,由于“人定胜天”的思想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舞水龙的习俗一度中断,仅保留了火龙和彩龙。龙泉驿区在成功举办两届火龙节的基础上,于2001年7月举办首届"西部客家水龙节",在保留原水龙舞法的同时,于内容、形式和参与方式上作了较多的完善和补充,使其更具参与性和刺激性,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客家水龙节的举办旨在弘扬客家文化,发掘水龙的独特地域文化特色,开发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也为成都市及八方宾朋提供一个激情参与、潇洒刺激的好去处。

上一篇:锦官城----成都花会    下一篇: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