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四川旅游 >> 稻城亚丁 >> 稻城亚丁旅游景点 >> 正文   酒店预定热线:028-85557540 85511313 68680707

商旅租车

车型:瑞风柴油国际版

座次:9座

参考价格:800元/天

车型:三菱风行

座次:9座

参考价格:700元/天

车型:丰田4500

座次:5+2座

参考价格:1400元/天

车型:小金龙

座次:22座

参考价格:600元/天

车型:金龙满天星

座次:30座

参考价格:900元/天

稻城县志
稻城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东侧。东南与凉山州木里县接壤,西界乡城县,并与云南省中甸县毗邻,北连理塘县,总幅员面积7323平方公里,呈长条形。1990年,全县辖3个区、14个乡以及金珠集市1个,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全县有藏族、汉族、纳西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土家族、黎族、白族等民族,共有人口25445人,其中藏族2449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6.27%。县人民政府驻金珠集市,海拔3740米,是甘孜州第四高城,距州府康定432公里(公路里程),距省会成都810公里。

县境内,属横断山系的贡嘎雪山和海子山,坐落南北,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县境地形复杂,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高点为南部的贡嘎雪山萨内日峰,海拔6032米,最低处为东义区南部色空村,海拔1900米。全县地势自西北而东南,山脊河谷相间,天然划分为三个类型区:北部为典型的丘状高原,海子山骈稻城河,海拔3600—5020米,高差1420米,丘状、冰蚀岩盆和断陷盆地遍于表面,草原辽阔,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基地;中部为半高山山原地貌,波瓦山骈赤土河,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南部高山狭谷区,俄初山骈东义河,海拔 2000~5000米以上,溪流发达,森林茂密,宜于经济林木的发展。

全县水系纵横。稻城河流均属金沙江水系,三大河流为稻城河、赤土河、东义河,均流入木里县水洛河注入金沙江。在高山狭谷中还有终年流水不断的溪沟60多条,其中积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2条。全县河流天然落差大,电力蕴藏量达22.6万千瓦,待开发利用。县境内还有大小湖泊(海子)1145个,面积3200平方公里,最大的为兴伊错湖,面积7.5平方公里,为常年淡水湖。这些湖泊均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县境北部冰蚀地形区,难以直接利用,但为县内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稻城温泉资源丰富,出露点有20余处,分布在茹布乡、省母乡、蒙自乡、日瓦乡、各卡乡等。特别是县城东南3公里处贡巴山北麓的“茹布查卡”(查合温泉),出口处水温一般为68℃,最高水温达80℃,流量1.33公升/秒,昼夜流量高达 7000立方米,可建装机容量2000千瓦以上的地热电站。该处泉水无色、无沉积物,不含硫,为村民世代饮用,又能浸泡治病,驰名州内外,是本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财富。
稻城地处亚热带,由于青藏高原复杂地形的影响,使本县呈现青藏高原型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特征,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气候,垂直分布成三种气候带,即高山寒带、山地寒温带、山地暖温带,年平均气温4.1℃,年平均降水量627毫米,年均无霜期32天,日照时数累年平均为2609.4小时.累年年平均总辐射量高达每平方厘米158千卡。光热条件好,但灾害性天气较为频繁,主要有旱、霜、雹、雪、洪、涝、风等。

稻城县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全县土地总面积971.9万亩,现有耕地面积4635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48%,出产青稞、小麦、玉米、大麦、荞子、洋芋、元根、豌豆、胡豆、黄豆等农作物和海椒、大蒜、油菜等经济作物,还有盛产皱皮柑、苹果、桃、梨、核桃、香樟、漆树、桑李、板栗、石榴梅、葡萄等的经济林木。林地面积312.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2.12%,其中森林覆盖面积105万亩,覆盖率为土地总面积的10.8%,灌木丛林152.94万亩,占总面积的15.7%。树种主要有杉、松、柏、桦扬、青冈、洋槐、杜鹃、川榛等,木材蓄积量1309万立方米。草地面积575.5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9.22%,载畜量可达374485个羊单位。牧草,常见的有高山蒿草、草地早熟禾、四川蒿草、珠牙菹、圆惠蓼等。全县野生动物有黑熊、豹、獐、白唇鹿、麂、野兔、小熊猫、羚羊、狐、猞猁、旱獭(雪猪子)、野猪、狼、野羊、猴、黄鼠狼、松鼠、高山鼠兔、中华分鼠和鹦鹉、鹰、鹫、白马鸡、贝母鸡、竹鸡、野鸡、鸽、布谷鸟、喜鹊、杜鹃、燕子等。还有松茸(青冈菌)、木耳、虫草、贝母、知母、黄芪、大黄、伏苓、丹皮、黄连、益母草、蒲公英、百合等土特产品和中、藏药材、以及铜、铅、锌、金、银等矿产资源。其中名贵中药材(虫草、鹿茸、麝香等)和松茸等畅销国内外市场。另有水域面积11.37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17%,不仅是野黄鸭、野鸭等鸟类栖息的良好场所,而且是水獭、甲鱼、高山黄鱼(无鳞鱼)等生存之地。还有丰富的水利资源用于灌溉和发电。全县水利资源总量为30亿立方米(不含高山湖泊及地下水),可利用水量1144万立方米,水能蕴藏量为22.6万千瓦。还有大量地下水、高山湖泊等尚待开发利用。

稻城山川秀丽,文化悠久。驰名的有终年积雪不化的贡嘎雪山,风光绚丽的“五色海”,星罗棋布的海子山大小湖泊(海子),水流湍急的稻城河.有名的查合温泉等风景名胜,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贡嘎郎吉岭寺的佛像,扎郎寺的雕刻,日依寺的壁画,海子山发掘的“恐龙牙齿”化石和“桉树”化石,波瓦山发现的“树叶”化石等古迹文物,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稻城,古名”稻坝”,系藏语音译,意为“山谷口开阔地”。东汉为白狼羌地,唐属吐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司,明属朵甘都司,清属里塘土司。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土归流”,设稻坝委员。光给三十三年(1907),在此试种稻谷,祝其成功,奏设“稻成县”。宣统三年(1911),正式核准设置“稻成县”,隶属康定府。民国十四年(1925),属西康屯垦使行署。民国二十八年(1939),西康省成立,改名“稻城县”,县名沿用至今。1955年10月以前,届西康省管辖, 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销后。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

人口分布及密度
稻城县幅员辽阔,各地平均海拔较高,气候恶劣、环境条件极差,人烟极为稀少。据“边藏刍言”记载,民国二年(1913)稻城有人口10245人,每平方公里1.35人。1964年稻城县首次人口普sjg 为1546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4人。1982年全县每平方公里有3.56人。 1986年每平方公里有3.36人(对理塔县邓坡乡已划归稻城,幅员面积为 7323平方公里)。1990年全县每平方公里3.48人,低于甘孜州平均人口密度5.42人。
稻城县的人口分布很不平衡,耕地较多、水源好、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口也较多;反之,自然条件差的地方人口稀少,甚至在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无一人户。县城金珠镇和县城附近的茹布乡人口分布较多,密度大、较集中。金珠镇每平方公里866人,茹布乡为18.14人,其次是蒙自乡、赤土乡、色拉乡、傍河乡,其余各乡都低于全县平均人口的密度,人口密度最小的是邓坡乡,每平方公里只有0.82人。

人口结构
1990年7月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稻城县人口结构分别为:
性别结构:全县总人口 25496入,其中男性12707人,占49.84%;女性12789
人,占50.16%。
年龄结构。:全县总人口中, 0~ 14岁的7861人,占30.83%;15~49岁13684人,占53.67%;50~69岁3315人,占13.00%;70~79岁532人,占2.09%;80岁以上104人,占 0.41%。
文化结构:全县人口中,具有大学(含大专)文化程度的87人,占0.34%;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869人,占3.41%;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1241人,占4.87%;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3917人,占15.36%。15周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13096人,占总人口数的51.36%。
民族结构:.全县总人口中,藏族 24156人,占94.74%;汉族1284人,占5.04%;蒙古族11人,纳西族13人,回族11人,苗族7人,白族4人,土家族4人,布依族2人,黎族2人,彝族1人,记佬族1人。
民族
藏族
稻城是一个藏族聚居县。唐朝时期(667),吐蕃王朝第三十二世赞普松赞干布举兵征服了白狼国,从此稻城隶吐蕃。被统治长达210年。据古藏文文史资料《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吐蕃统治时期由于宏扬佛法,创立寺庙,藏传佛教随政治力量深入人心。历时数百年,吐蕃逐步与康区境内诸部落联合为同一民族。据有关专家考察认为,藏族是在千百年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古代羌人诸部长期交错杂居,相互自然同化。共同发展的结果。因此,稻城藏族的形成无疑是吐蕃和稻城土著人以及白狼部落融合的结果。
汉族
解放前,稻城汉族很少。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赵尔丰在稻城实行“改土归流”,设置地方流官统治时,随之而来的清兵、商人来稻城,从那时起稻城有了汉族的活动,有的与当地人结婚繁衍子孙,而且逐渐改变了当地人刀耕火种的生产状态。据《甘孜州文史资》第七辑载:稻城第一个汉人是随赵尔丰当兵来稻城,以后流落在稻坝茹布村,与当地藏族女人结婚的周万灵,生育子女二男一女,以后迁居乡城(定乡)。
民国时期从内地来稻城经商、做生意的较为频繁,民国二十六年(1937)刘文辉统治康区时,派部队镇守各地,后有的撤走,有的流落在当地,稻城也是如此。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帮助和建设少数民族地区,派干部、科技人员、教师、医生和解放军指战员等支援稻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汉族与稻城藏族通婚安家落户,生儿育女,为建设稻城发展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利用科学方法引进和试种了青稞、小麦、玉米等作物良种,科学种植各种蔬菜,以及缝纫、酿造、雕刻、银炉等手工艺作业和房屋、桥梁建造业,给稻城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大的影响。另外,汉族还把他们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性带到了稻城。1990年,全县共有汉族1284人,占总人口的5.04%。
其他民族
稻城县的人口中,除藏族、汉族外,其他民族人口很少。清末民初各保、正、村清查人口时,全县总人口中除20余户汉族外。其余均为藏族。以后由于外地与稻城通婚,流落、做工、经商等原因。以及解放后派往福城支援建设的人员,逐渐改变了稻城的民族成份。1990年人口普查时统计,全县其他民族共有56人,占 0. 22%。
宗教
传入和发展
藏传佛教有规模地传入稻城是在公元11世纪末期到15世纪末期的近四百年的时间里,由于统治阶级在藏区一贯采用怀柔喇嘛和封建土司政策,促使藏、番的寺俗封建领主统治力量的扩大和加强,萨迦政权及弟悉帕摩主巴政权时期,教主均兼摄政务,即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这一时期。为不同封建领主统治基础服务,藏传佛教形成了不同派别如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各派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广收信徒,积极传播和发展。
据传,最早传入稻城的是噶举派,距今已有820余年的历史。噶举派噶玛巴·都松软巴(1110~1193),新龙人,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0),游至邦普(奔波)这块宝地,建立了稻城县最早的白教寺庙、明永乐年间,洛增郎吉(原系白教徒)从师宗喀巴后,建黄教寺于翁根寺上。广收信徒。弘扬佛教,严格修行,不重酒色财气,重经重律。在藏传佛教的传入和发展过程中,格鲁派是最后一个传入稻城的教派,但它后来居上,发展较快,势力最强,到目前其社会影响及僧侣人数、寺庙规模均居前列。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广大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特别是经过民主改革和四反
运动,废除了寺庙的封建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广大群众获得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彻底解放。“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寺庙遭到了一些破坏,宗教政策贯彻受到了一定阻挠,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了纠正。到1990年,经州、县批准开放了12座寺庙,并建立了寺庙管理委员会。全县现有格鲁派(黄教)、噶举派(白教)、萨迪派(花教)三种教派。格鲁派、噶举派是稻城县的两大主要教派,为广大群众所虔诚信仰
寺庙
风俗
婚嫁
一、传统婚姻
解放前,稻城县婚姻制度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个别乡村也有兄弟共妻或姊妹共夫,姐逝妹填房的现象,但一般都需要女家同意,而且为数甚少。在封建农奴制及土司头人统治时期,实行等级婚姻制,严禁贵族子女与普通百姓,特别是下层贫苦农奴家庭子女通婚,若私自恋爱,必加惩罚,乃至处死(解放后已废除)。儿子婚娶(上门)时,陪奁物主要是一支枪、一匹马(含骑马用的全套装备)、服装和腰刀。女儿出嫁时,各陪奁要超过彩礼数倍,并将彩礼随嫁带走。女方陪奁,在县城居民中,以金银首饰、服装为主,在乡村农牧民中,除首饰、项殊(珊瑚、玛瑙)、土地外,还有粮食、部分牛马。陆在多少,凭家庭经济情况双方议定。其婚配形式有以下四种:
自由婚配
包办婚配
交换婚配
抢夺婚配
丧葬
稻城县丧葬主要有水葬、火葬、土葬三种。水葬一般在贡岭和东义两区,火葬在稻城地区较多,有很少的土葬。从全县来看,偏于火葬的较多。
水葬
人死后,即请喇嘛念经、卜卦,定好时辰后,将死者去其衣鞋,用圆领衣服(男白、女不限制)裹捆尸体,使头和两手折在腹部,两膝卷到胸前,置背篼中背到河边,解开绳索,放入河边水中。或依死者遗嘱,择好时辰,简装平躺,抬至河边,随念祭词,投入河边水中。如通乡村枯水季节,将尸体葬于河滩下,待雨季河水上涨时冲走。
火葬
人死后,请喇嘛到家念经,卜定吉时吉地,将尸体按时抬到卜定地方,周围架置柴块,浇上油类点火焚烧,待尸体火化后,把骨灰盛入木匣或瓷罐,捧回家中,到一定时间再拿出撒在山上或河中。
寺庙的大喇嘛、活佛圆寂后,将其尸体装进木桶里,用盐浸干尸体后再行火化,其骨灰装在金银制成的小塔内永作祭祀。
土葬
解放前,全县城乡一般不用土葬。解放以后,随着汉族、回族等民族的融入及其丧葬形式的影响,稻城城区逐渐有人实行土葬,其形式与汉族地区相似,葬前还要请风水先生择地、择时入殓,设灵堂、灵位、灵牌及守灵。送葬等。县城汉族人普遍盛行土葬,国家职工去世后统一葬在稻城县烈士陵园(革命公墓)内。
节日、礼仪
节日
藏历年
春节
清明节
端午节
礼仪
稻城礼仪主要有以下几种:
献哈达
这是稻城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仪,常在迎送、馈回、敬神以及日常交往中使用,表承敬意和祝贺。
解放前,稻城受封建农奴制度的影响,生产落后,民不聊生,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赵尔丰任川滇边务大臣期间,强行改土归流,收缴土司印信号纸,废除土司制,选派流官掌管各地方政权。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覆灭,民国政府一时不能顾及边地,稻城等地土司制度复辟,形成土司、寺庙、民国政权并存,地方实权由当地上司、头人、喇嘛寺庙掌管,广大劳动人民受黑暗、反动、残酷和野蛮的封建农奴制的束缚和压榨,民族经济十分落后,农业原始,工业一张白纸。1951年2月稻城县和平解放。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实行慎重、稳进的方针。通过与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协商,调解了人民内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纠纷和冤家械斗。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思想觉悟有很大提高,迫切要求推翻封建农奴制度,要求进行民主改革,1956年采取和平协商的方法,进行民主改革。但少数农奴主阶级不愿放弃其剥削,与理塘、巴塘、乡城等地的反动上层相勾结,组织策划大规模武装叛乱。在各族人民的英勇反击和解放军的大力支持下,平息了叛乱。1958年,实现了民主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农奴制度,藏族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建立了人民政权,实现了农业合作化,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以牧为主,牧农林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方针,使稻城的民族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197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只有663万元,到1990年已上升到1258万元,年递增15.93%。从1990年的情况看,农业总产值完成116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3%,工业总产值91.4万元,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
稻城县的民族经济,主要是农牧林结合的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经过1958年的民主改革后,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牧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牧业有了空前的发展。1959年,全县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推动了农牧业生产向前发展。1960年,由于“左”的错误思想指导,浮夸风蔓延,挫伤了农牧民对生产的积极性,农牧业生产受到了很大损失。1961年,开展了整风整社工作和后来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全县的农牧业生产逐步得到了恢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整个民族经济出现了生机,各项事业走上正轨。1980年,在全县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农村生产责任制,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952万公斤,比1970年增长26.83%,年平均递增2.76%,比1959年纯增640万斤,增长率为62.50%。1983年,全县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农牧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整个民族经济出现稳步协调的局面。乡镇企业、商贸企业以及其他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以1990年统计,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50万元,比1980年的9.43万元每年递增25.5%;国营商业纯购进额达327.22万元,比1980年的89.76万元每年递增37.5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03万元,比1980年的50万元每年递增17.1%;民族商品零售总额为1239.16万元,比1980年的265.18万元每年递增47.08%。民族经济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
解放后,稻城的各项建设事业都有很大发展。解放前交通无一寸公路,1961年理(塘)乡(城)公路、1963年桑(堆)稻(城)公路相继修建通车。1965年,县内开始修建稻(城)东(义)公路,到70年代中已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形成了区乡公路与乡村公路、林区公路相结合的公路网络.1990年全县公路总长428公里。到1990年,乡乡通邮路,区区乡乡通电话,邮路总长290公里。稻城县的学校也由解放前的1所小学发展到现在的1所中学、1所城区小学、2所重点区小、13所乡小学、1所幼儿园,教职员工共有236人,在校学生2093人。医疗卫生方面,解放前无医疗卫生机构,缺医缺药,现有县医院、防疫站、计划生育指导站、妇幼保健站和区、乡卫生院(所)医疗机构共15个,有病床55张、卫生技术人员80人。县上还建有文化馆、新华书店、影剧院、地面卫星接收站、工会俱乐部、歌舞厅、茶馆等,修建了冉子电站和省母电站、东义巨水电站,完成了防洪堤等工程,万亩河滩青杨防护林工程已初具规模。同时,区、乡有业余藏戏队、民办电影队等,体育事业和科技推广工作取得了好的成绩。
现在的稻城,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勤劳、朴实、勇敢的稻城人民在中共稻城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正迈步前进,为建设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各族人民团结、富裕文明的新稻城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稻城县自然经济概况    下一篇:稻城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