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香格里拉序篇:八大重合横断山
大家知道,“香格里拉”是一位外国人在小说中描写的理想王国,地点在中国的横断山区。
有人说这个概念来源于藏传佛教中“香巴拉”的传说,因此主张用“香巴拉”来替代“香格里拉”,但我觉得一旦替代,则“香格里拉”的神韵全无。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是理想国,但也不能替代“香格里拉”,因为“香巴拉”也好,“桃花源”也罢,它们在人们脑海中唤起的“理想王国”的画面,是从游牧或农业文明的背景中涌现出来的,它是农民、牧民的向往;而“香格里拉”的潜台词是对物质并不匮乏的现代社会的失望,是对工业社会的逃离,这是现代都市人的梦想。
“香格里拉”和“香巴拉”,它们背后没有说出来的东西完全两样。
香格里拉是什么?香格里拉是指与现代工业社会相对立的一种理想王国。她是一个田园式的宁静国度。她的风光是美的,有草地、森林、田园、雪山,她追求适度的物质生活。她还应该是一个秘境,即她应该保持进入的艰难性,只有进入的艰难,才有令人向往的神秘,才能成为理想。
香格里拉是有宗教信仰的。那里的人心灵宁静安详。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作为一个世界知名的概念有着巨大的含金量,因此人们争夺她。印度、尼泊尔等国纷纷宣布他们找到了香格里拉。
中国的几个地方也在争香格里拉,如云南的丽江、怒江州的丙中洛、四川的稻城等。最终是云南在北京召开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的新闻发布会。
我们所说的大香格里拉地区不是“香格里拉县”,后者只是前者的一小部分。
我们所说的大香格里拉地区,她西至西藏的林芝地区,东到四川的泸定,还包括岷江的上游,北至四川最北部的若尔盖及石渠县最北端,包括了青海果洛州及甘肃最南端一部分,南到云南丽江一线。若用经纬度来表示,则是东经94度——102度,北纬26度—34度围成的这样一个区域。
这个区域的各地方既有自然上的相似性,也有人文上的共同点。在这个范围内如果某一个地方是香格里拉,那么这一带就处处是香格里拉。应该说中国存在一个大香格里拉文化圈,范围就是川、滇、藏三省区交界的大三角区。
这个区域符合人们关于香格里拉的想象和界定。这个区域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令人向往,最根本的原因是:这里还没有遭到人类大规模的开发和改造。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现代化运动就像那翻越横断山的季风,至此已是强弩之末,留下了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雨影区”。
这个区域令人流连忘返,痴情迷恋,是因为她的内涵深厚无比、精彩纷呈。
我将大香格里拉区的内容概括为八大重合,即有八大层面叠加在一起。这八大层面,在其他地区,仅有一个层面就十分幸运了,但在大香格里拉区却是叠加在一起,覆盖整个大香格里拉地区,叫她怎能不精彩?
这八大层面是:一,横断山区。这是中国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这里高山峡谷相间排列,六条大江并行流淌。云南将“三江并流”申请为世界遗产,其实更壮阔的是“六江并流”。二,东女国女性文化区。《唐书》上记载的东女国就在这里,这一带弥漫着一种女性文化,这是足以傲世的文化资源;三,藏传佛教。这里经幡飘动,梵呗声声,佛教覆盖着整个区域。四,茶马盐古道。这里是茶马古道的分布区。康巴藏民,离不开茶,其实还应加上“盐”,人哪能离开盐呢,因此茶马古道应是茶马盐古道。它像一张网,铺遍整个横断山区;五,康巴文化。这里是康巴文化区,康巴被认为是藏族中个性最独特、历史最丰富的一支;六,民国西康省。这里曾经是民国时期西康省的范围,有许多历史、政治的文化待挖掘,如今这里是川、滇、藏大三角区;七,藏彝大走廊。这里是中国民族演化的大走廊。人类学家称之为“藏彝大走廊”,这个走廊是民族迁移、分化、演变的一个大通道。八,土司文化。这里曾经是由大大小小的土司管理的,因此留存有独特的土司文化。
这些就是大香格里拉区的底蕴,它们重重叠叠,纵横交错,编织出大香格里拉地区的自然和人文风貌。这八大层面中的每一层都是全局性的。有了这八大重合,大香格里拉地区才显得博大精深,底气十足。
今年3—4月,我们《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了一支科学人文考察队,分两次环绕大香格里拉地区进行了为期数十天的考察。考察队的成员有:
领队: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总编)。成员:李星星(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人类学、民族学专家)、杨勇(地质地貌专家)、李波(动植物生态保护学专家)、胡宗平(户外探险专家)、李建强(户外探险专家)、尹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助理)、王彤(《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杨浪涛(《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
这期大香格里拉专辑就是这次考察的成果。